微纪录片是如何成为“网红”的
随着《风味原产地·潮汕》《丹行线》等一批互联网语境下诞生的纪录片热播,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这个10分钟的表达载体—— 微纪录片是如何成为“网红”的
图为微纪录片《乡愁·雄安》视频截图。作者供图
图为微纪录片《故宫100》视频截图。作者供图
近日,随着《风味原产地·潮汕》《丹行线》等一批在互联网语境下诞生纪录片的热播,人们再次把目光聚焦于这个10分钟的表达载体。它是在消解纪录片的深刻价值?还是在扩展它的观众缘?
故宫现在已成为超级网红,2012年央视就曾推出一部微纪录片《故宫100》,总共100集,每集6分钟,讲述一百座故宫建筑的命运和其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皇家故事。
这部微纪录片导演是徐欢。5年后,她另一部同样每集只有6分钟左右的纪录片也成为网红,叫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。事实上,“微纪录片”在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时,正在逐渐消除了大众对纪录片“高冷”的偏见。
微纪录片更易成“网红”?
纵观近年来的纪录片发展之路,无论是主流媒体,还是商业公司,都将“微纪录片”作为重要业务板块。
《如果国宝会说话》作为5分钟讲好故事的代表,在第二季中,南到秦国南方小城里的官方文书里耶秦简,北到内蒙古匈奴的鹰顶金冠饰,东到中山国里的长信宫灯,西到西域胡人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,25件文物概括了战国秦汉时代的版域风貌。
五分钟时间,虽然大家只能选取文物信息中最能代表文物个性的一两个点展现,但很大程度,这种“小而精”的模式也激发了人们对历史和文化的好奇心,然后借用这些文物的普及,达成共识。
正如导演徐欢说的“一集五分钟,能打磨大半年”。
而《故宫100》通过100集的体量,以每集6分钟时长讲述故宫这一庞大的古代建筑群中的100个空间故事,用现代富有创新性的视听艺术表现手段演绎其功能、意象及美学价值,以新的视角构建与呈现了一个关于故宫的影像系统。
最近,《风味原产地·潮汕》的版权发行至全球,除了内容上的精致,很大程度也与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有关。和其他美食纪录片不同的是,它短小精悍,因为篇幅虽有20集,但每集只有10分钟。每集只专注讲述一样食材,简单直接,没有煽情和矫情,更集中于食物本身。正如陈晓卿说,“传奇远而粥饭近,一粥一饭皆为心意”。
虽然相比之下,这种微纪录片呈现方式没有《风味人间》那样宏大,但作品并没有因为题材小而疏忽了质量,反而倾注了比往常更多的心血,努力还原最本质的潮汕美食。
主旋律也“见微知著”
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曾给“微纪录片”下过定义,将其阐释为“篇幅简短、诉求单一、视角微观、风格纪实”,在较短时长内以小切口阐述单义主题,“不追求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多变的空间环境,极力简化人物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过程”。
之前新华社曾推出《国家相册》微纪录片栏目,依托全国最大的照片档案馆——新华社中国照片档案馆的1000万多张馆藏照片而创办,在“微”之外,“历史影像讲述+视觉特效”的创新形式,也赢得众多观众。
首集《胜利的日子》,摄影师王小亭拍下日军轰炸后上海车站的场景:炸飞的躯体、孩童的哭泣,与日本侵略者其他罪行一同成为不能忘却的记忆。日本投降、东条英机被送上绞刑架等照片也收入片中,与于肇拍摄的沈阳审判影像一起印证“正义终将战胜邪恶”的真理,成为见证中华民族抗战胜利的注脚。
最近播出的12集微纪录片《乡愁·雄安》,历时一年时间,走遍雄安新区三县160多个乡村,用镜头记录下雄安的风土人情。
除了纪录片的“国家队”,一些省级卫视也选择微纪录片作为传播出口。例如江苏卫视推出的《我们正年轻》讲述了9位主人公的故事,他们在各自专业领域的奋斗、开拓与坚守,为网友生动诠释了“中国梦”如何投映在每一个个体身上,并折射出动人的光芒。有人评论道,“或许,他们每个人的这支旋律,都仅是一支‘小品’,但是当每一个人的‘小品’汇聚在一起,我们便听到了一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、属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浩荡的交响乐。”
此外,《纪录中国》还专门编播微纪录片栏目《微·观》,每期围绕一个主题,诸如“让生命感受家的温暖”“用奋斗走向幸福”“青春的梦想从未停歇”“点亮文化之光”“感受创新的光芒”“展现传承力量”等,用多部微纪录片从不同角度诠释当期主题的内涵,从普通个体角度表现40年改革开放给每个中国人带来的变化。
据资料统计,2018年《微·观》栏目共播出微纪录片100余部,其中多数作品来自国内原创短视频内容平台二更、丝界等,他们用系列化的短视频作品构成一部生动鲜活、富于趣味的当代中国的社会民生史。
走向大众和年轻人
腾讯视频总编辑、企鹅影视高级副总裁王娟曾分享了一组数据:“经过2018年上半年持续新作品的推出,我们发现,腾讯纪录片的用户28岁以下占比70%,可以说纪录片的观看群体已经是以90后、00后为代表的人群,纪录片的主力人群逐渐年轻化。”
正基于此,年轻一代展现出对于真实世界的了解欲望,纪实内容,和借助纪实拍摄手法的其他内容应用越来越多。他们对纪录片的需求不再是“教科书式”的单一说教,而是贴近生活、人文精神的真实表述。
近年来,类似于“一条”“二更”等每天推出时长为五六分钟的生活方式类微纪录片,让纪实内容的“微”真正走入大众。此外。“知了青年”曾推出《味道》《了不起的匠人》《了不起的村落》《三日为期》等系列微纪录片,也用另一种视角打造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趋向。
爱奇艺副总裁杨海涛曾公开表示,爱奇艺的纪录片观看人群中,19-30岁的用户占比超过50%,18岁以下的用户占比达14%。另据哔哩哔哩公司申请上市的招股书显示,B站用户中有81.7%为出生于1990-2009年之间。
同时,与传统纪录片习惯了客厅的电视不同,微纪录片更多存在于社交网站的分享链接上、地铁上的智能手机。虽然微纪录片在题材策划、内容选择、表现手段上对纪录片创作过程进行了沿用,但这种“碎片”传播本身在创作时也创造了独特的语义。
在这一波微纪录片发展的浪潮中,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草根民众也能参与到纪录片的制作之中。虽然他们可能在前期选题及后期制作上的技能缺失,会影响到最终成片品质,但这为整个纪录片内容更接地气以及与大众亲密接触,贡献了巨大的力量。
韩思琪韩思琪免责声明:
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.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删除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