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春走基层: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者加紧施工
新春走基层
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航站楼建设者加紧施工
钢铁凤凰 展翅欲飞
本报记者 贺 勇
大年初二早上8点,北京中轴线最南端,身着工装的李建华,又一次站在了施工现场。他的面前,是今年1月22日刚刚迎来第一次校验飞行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。从空中俯瞰,主航站楼橘红色“凤凰展翅”的造型已完美亮相。
李建华是北京城建大兴国际机场主航站楼工程项目负责人。为建设这项“超级工程”,李建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。无论除夕之夜还是大年初一,李建华都和团队准时集合,仔细检查航站楼核心区施工现场的各个角落,一趟下来,当天的微信步数超过了2.5万步,建设航站楼的3年多来,他用脚步“丈量”这个超级建筑的距离已经超过两万公里。
“4月30日室内装修基本完成,5月开始消防调试验收,6月中旬进行质量竣工验收……”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清晰地印在李建华的心里。“这是党和国家交给我们的重任,我们必须不辱使命、精益求精,打造出世界级的精品工程。”李建华说。
春节期间,北京城建集团600余名建设者坚守岗位,春节不停工,聚力攻坚,确保北京大兴国际机场9月30日顺利通航。从业23年,从首都机场T2航站楼到T3航站楼再到如今的大兴国际机场,李建华见证了三代“国门”的成长,他坦言在大兴国际机场遇到了最大的挑战。
过去的一年里,李建华和他的团队攻克了世界范围内体量最大、技术最复杂的机电安装技术,成功完成了24.7万台(套)机电设备、1800公里的电缆电线、近73个标准足球场面积的风管以及百万数量级接口的安装,打通了世界最大单体机场航站楼核心区的“经脉”。
“每一天,都在突破自我;每一天,都离见证奇迹的时刻更近了。”李建华感慨地说。截至目前,航站楼核心区屋面装修完成,室内装修大面积亮相,机电单机单系统调试基本完成,“钢铁凤凰”正傲立天地、展翅欲飞,静静等待它的第一批旅客。
高铁联络线上的“精修队”
精心呵护每一处设备
郑少忠 娄国标
“春运期间,高铁动车加密开行,为保证行车安全和旅客的舒适度,1毫米的细微变化,我们都不能忽视。”2月6日零时40分,合福高铁江西境内,在距离地面约30米高的上饶站高铁联络线上,南昌西工务段线路工人孙灵潭和3名工友正躬身在钢轨旁紧张地忙碌着,仔细检查钢轨结构和道岔几何尺寸,此起彼伏的金属器械碰撞声,打破了冬夜的寂静。
上饶站是全国首个“骑跨式”高铁综合枢纽站,在沪昆和合福高铁之间有一条6公里的“U形”联络线,就像一座大型高铁“立交桥”,高铁进站后经过这座“立交桥”,就能完成“楼上”到“楼下”的转场。孙灵潭和工友们常年工作在这条联络线上,他们自称是联络线上的“精修队”。
“咔……咔……”1时50分,线路工鲁敏手持一把数显扳手,躬身在水泥枕旁,认真调整一组钢轨扣件的螺丝扭力,扳手上的电子显示屏不时跳跃着红色的数字。“以前在普速铁路拧螺丝是凭手感,容易存在偏差。”鲁敏一边拧紧螺丝,一边说道,“现在高铁用电子数显扳手,每颗螺丝用了多大力气去拧,屏幕上都能显示出来,非常精准。” 他介绍道,由于联络线是弯道,两根钢轨高低不同,加上列车经过时会产生较大的压力,因此这段线路钢轨扣件的检修格外关键。
在黑夜寒冷的高桥上工作,安全就系在他们一次次的弯腰和扳拧之中。在每次夜间“天窗修”的4小时里,他们要完成9600根轨枕和3.8万颗螺栓、全线6公里的养护维修任务。凌晨4时,作业任务顺利完成,几个人的眼睛都熬得通红,胳膊也酸痛得抬不起来。
从2015年合福高铁开通,孙灵潭已在这条联络线上工作近4年了,不仅作息时间“黑白颠倒”,还要像“绣花”一样精心呵护每一处设备,“辛苦但也习惯了,中国高铁领跑世界,一想到自己是一名高铁工作者,我心里就特别骄傲。”
福建沙县从“分山到户”到“合作经营”——
闽北有群新林农
本报记者 颜 珂
冬日的闽北大山,苍翠依旧。胡伯泉驾车在山中盘旋。
“这片杉木林是4年前新种的,长势不错。”胡伯泉手指不远处。
这里是福建省沙县西霞村,全村2.6万多亩林地,都在胡伯泉的脑子里。
57岁的胡伯泉是西霞村新园林业公司经理,公司经营管理约1.3万亩林地,承载着全村人的新期盼。
始于本世纪初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最早在福建起步,“山定权、树定根、人定心”。可改革向前推进,新问题也冒头。有的林地到户后,零散交错,一家林地,几处分布,自家上山采伐,得借别人的林子开路,让还是不让?沙县农民,在外营生者多,劳动力在外,林子谁来管护?
胡伯泉所在的村民小组分林到组后,因界线实在难划,组员们一合计不再细分。即便如此,组里的林地还是散在七八处,村民们开始琢磨新路子。
2008年,村里探索成立股份制林场,村民们把林地交给林场统一经营。几年后,股份制林场又“升级”为新园林业公司。从分林到户到合作经营,难道走起了“回头路”?
“差别大着呢!”村委会主任林开明笑着解释:村民以经营权入股,分红收益一个也少不了;公司统一造林,统一管护,有计划采伐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不仅成本更低,效益也更高。
胡伯泉是“老林业”,最早在乡镇林业站工作,后来到广东创业,村里股份制林场成立后,又被请回来重操旧业。
林地经营规模动辄数千亩,资金是最大的瓶颈。公司想过林权抵押贷款,可银行也犯愁,万一经营不善,资产怎么处置?沙县出台林权收储抵押贷款实施方案,建立起从评估到风险防范的机制,遇到不良资产,可由林业部门新成立的收储中心兜底处置。这项新举措,让新园林业公司凭借林权抵押一次性就拿到300万元贷款。
从分山到户到合作经营,林改迈入升级版。在沙县,一大批规模化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涌现,被称作“新林农”。据统计,全县目前已有“新林农”380家,经营林地面积约87万亩,覆盖率达63.8%。
“从2008年开始,村里新造林6000多亩,林改后第一轮砍伐的林子,基本都栽上了新苗,林分质量也大大提高。”山里转悠,胡伯泉不时停车,展示公司“业绩”。
更实在的业绩是公司的分红。“今年,入股的村民平均每人能分165元。等补种的新苗越长越大,山会越来越绿,钱会越来越多。”林开明信心满满。
免责声明:
刊登本文仅为传播信息之用,绝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担保其真实性.如认为转载内容已侵权,请联系删除.